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动态 > 行业新闻

2016年8月10日专题发布会材料二:实施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 推动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地

发布时间:2016-08-10 17:21:35 作者: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阅读次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08-10 

  苏州将推进分级诊疗作为深化医改“一号工程”,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着力实施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以市民健康为根本追求,以重大疾病防治为问题导向,以“急病要急、慢病更准”为工作理念,以“体系化、信息化、全程化、精准化、个性化”为基本策略,打造横向上融健康综合管理、疾病高危筛查、院前院中联动、学科协同救治于一体,纵向上联通医院、院前急救、社区及公卫机构的城市多中心疾病协同救治机制,改革医疗卫生领域供给模式,让分级诊疗在“高危筛查”上落地、在“防治结合”中见效,让群众边改边有获得感。 
  一是建设“五大中心”,提升协同救治能力。加快推进区域性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等市级五大救治中心和县区分中心建设,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和数据管理系统,提升智能院前急救能力,实现多学科协作的无缝对接,为急病患者开辟救治的绿色通道,切实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目前,苏大附一院、苏州市立医院、九龙医院、昆山第一医院和昆山中医院取得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苏大附一院、苏大附二院、苏州市立医院通过国家级卒中中心认证。 
  二是完善“三大机制”,筛查干预高危人群。建立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妊娠三大筛查机制,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平台,对社区居民重点人群开展健康初评,对目标人群开展高危筛查,对高危人群实施健康干预,实行不同人群健康分类管理模式、高危人群高危因素控制、患病人群疾病治疗管理三类综合管理模式,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对危重患病人群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争取早诊断、早治疗。全市在娄江、友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筛查工作试点,截至7月22日,心脑血管筛查工作已通知辖区内50岁以上怀疑高危对象2600人,通过一张量表已面对面筛查1746人,筛查依从率为67.15%。其中,300人明确为脑血管高危,占17.18%;372人明确为心脏疾病高危人群,占21.31%,心脏疾病高危人群有待进一步确诊;合并两种疾病的高危人群152人,占8.7%。脑血管高危人群中已有230人接受了颈动脉超声检查,207人检查结果为阳性,阳性率达90%。此外,在苏州市立医院(东区)、苏大附二院开设双向转诊办公室,畅通双向转诊通道,方便高危人群上转治疗。 
  三是打造“一个平台”,强化综合健康管理。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提升为一个集“个性化健康教育、精准化疾病筛查、综合化疾病防治指导”于一体的社区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平台,通过建立三大筛查机制,对目标人群进行“六个一”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即:一次基于健康体检的个性化居民健康评估、一次由全科医生分病种的健康教育、一份高度精准的高危筛查推荐方案、一张由专业医联体专家制订的规范治疗处方、一张专业定制的健康生活运动处方、一份完整的动态个性化健康档案,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六个一”的机构功能向服务百姓健康“六个一”模式能力的转型升级,为市民健康“不发病、少发病、晚发病”当好“守门人”。目前,两家试点中心的目标人群的依从性已达60%以上,力争年底前全市50%以上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向市民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的转型。 
  在内增能力的同时,还外加推力。积极探索建立四大基础性体系,为完善分级诊疗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建立基层医疗服务及家庭诊疗项目价格体系。将适宜在家庭开展的医疗护理服务项目分为特需项目和基本项目,特需项目实行市场调节价,基本项目执行政府定价和指导价,先期已明确基本项目49项,同时完善医保报销、财政补助配套政策,努力在人民群众认可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中寻找平衡点,建立推进分级诊疗的动力机制。二是建立家庭医生(护士)执业体系。出台家庭医生(护士)执业管理办法,构建一个由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师+护士的家庭医生团队,激励专科医生利用业余时间多点执业、自由执业,健全分级诊疗的制度机制。全市组建家庭医生(护士)团队超过1030个。三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联供体系。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足额配备临床用药,实现医联体内二三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衔接,让老百姓不出社区也能配到必要的药品,完善分级诊疗用药保障机制。四是建立医养融合服务体系。从制度上打通医疗、养老两个体系的融合通道,把20万80岁以上的老人作为分级诊疗首要服务人群,努力补齐医疗服务体系中慢病康复、长期护理的短板,完善分级诊疗长期照料机制。目前,全市建成日间照料中心699个,其中设立护理站3家、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16家,开设家庭病床3016张。 

 

2016年8月10日专题发布会材料二:实施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 推动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地

2016-08-10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浏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08-10 

  苏州将推进分级诊疗作为深化医改“一号工程”,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着力实施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以市民健康为根本追求,以重大疾病防治为问题导向,以“急病要急、慢病更准”为工作理念,以“体系化、信息化、全程化、精准化、个性化”为基本策略,打造横向上融健康综合管理、疾病高危筛查、院前院中联动、学科协同救治于一体,纵向上联通医院、院前急救、社区及公卫机构的城市多中心疾病协同救治机制,改革医疗卫生领域供给模式,让分级诊疗在“高危筛查”上落地、在“防治结合”中见效,让群众边改边有获得感。 
  一是建设“五大中心”,提升协同救治能力。加快推进区域性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等市级五大救治中心和县区分中心建设,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和数据管理系统,提升智能院前急救能力,实现多学科协作的无缝对接,为急病患者开辟救治的绿色通道,切实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目前,苏大附一院、苏州市立医院、九龙医院、昆山第一医院和昆山中医院取得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苏大附一院、苏大附二院、苏州市立医院通过国家级卒中中心认证。 
  二是完善“三大机制”,筛查干预高危人群。建立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妊娠三大筛查机制,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平台,对社区居民重点人群开展健康初评,对目标人群开展高危筛查,对高危人群实施健康干预,实行不同人群健康分类管理模式、高危人群高危因素控制、患病人群疾病治疗管理三类综合管理模式,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对危重患病人群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争取早诊断、早治疗。全市在娄江、友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筛查工作试点,截至7月22日,心脑血管筛查工作已通知辖区内50岁以上怀疑高危对象2600人,通过一张量表已面对面筛查1746人,筛查依从率为67.15%。其中,300人明确为脑血管高危,占17.18%;372人明确为心脏疾病高危人群,占21.31%,心脏疾病高危人群有待进一步确诊;合并两种疾病的高危人群152人,占8.7%。脑血管高危人群中已有230人接受了颈动脉超声检查,207人检查结果为阳性,阳性率达90%。此外,在苏州市立医院(东区)、苏大附二院开设双向转诊办公室,畅通双向转诊通道,方便高危人群上转治疗。 
  三是打造“一个平台”,强化综合健康管理。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提升为一个集“个性化健康教育、精准化疾病筛查、综合化疾病防治指导”于一体的社区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平台,通过建立三大筛查机制,对目标人群进行“六个一”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即:一次基于健康体检的个性化居民健康评估、一次由全科医生分病种的健康教育、一份高度精准的高危筛查推荐方案、一张由专业医联体专家制订的规范治疗处方、一张专业定制的健康生活运动处方、一份完整的动态个性化健康档案,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六个一”的机构功能向服务百姓健康“六个一”模式能力的转型升级,为市民健康“不发病、少发病、晚发病”当好“守门人”。目前,两家试点中心的目标人群的依从性已达60%以上,力争年底前全市50%以上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向市民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的转型。 
  在内增能力的同时,还外加推力。积极探索建立四大基础性体系,为完善分级诊疗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建立基层医疗服务及家庭诊疗项目价格体系。将适宜在家庭开展的医疗护理服务项目分为特需项目和基本项目,特需项目实行市场调节价,基本项目执行政府定价和指导价,先期已明确基本项目49项,同时完善医保报销、财政补助配套政策,努力在人民群众认可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中寻找平衡点,建立推进分级诊疗的动力机制。二是建立家庭医生(护士)执业体系。出台家庭医生(护士)执业管理办法,构建一个由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师+护士的家庭医生团队,激励专科医生利用业余时间多点执业、自由执业,健全分级诊疗的制度机制。全市组建家庭医生(护士)团队超过1030个。三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联供体系。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足额配备临床用药,实现医联体内二三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衔接,让老百姓不出社区也能配到必要的药品,完善分级诊疗用药保障机制。四是建立医养融合服务体系。从制度上打通医疗、养老两个体系的融合通道,把20万80岁以上的老人作为分级诊疗首要服务人群,努力补齐医疗服务体系中慢病康复、长期护理的短板,完善分级诊疗长期照料机制。目前,全市建成日间照料中心699个,其中设立护理站3家、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16家,开设家庭病床3016张。